500米开7家,扎堆的药店赚钱吗

2023-03-02 01:51:15    来源:真故研究室

药店为何从所谓暴利行业,变成了薄利的流通行业?

撰文 | 王枻坤

编辑 | 龚 正


(资料图)

在一些追求小清新的年轻人想着开瑞幸、喜茶、蜜雪冰城等加盟店之外,一些有医药行业背景与关系网的年轻人,则想着开一家药店来创业。

药店是一个观感矛盾的行业。很多人从身边感知现在的连锁药店越开越多,疫情期间一个口罩卖几十元,似乎让药店赚了不少钱。但若询问药店业者,很多又严正表示这行已经从10几年的所谓暴利行业变成了毛利稀薄的流通行业,疫情三年甚至亏了本。再加上现在各地医保改革,依赖医保收入的药店经营更受影响。有业者用一句话形容了这行的现状:大型医药连锁在全国攻城略地,谋的是利,讲的是资本故事,小老板创业者们做这行谋的是生。进入这一行,一定要谨慎。

#01

多因素导致药房开成了门对门

这次过年回东北锦州老家,令王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,他家楼下又开了三家药房。至此,方圆500米已经有7家药房。

“看来药店生意好,不赚钱怎么会开这么多家。”这一度让王霄觉得,开药店或可以成为未来创业的一个选择项。

作为王霄父亲的朋友,2009年回到营口生活的陈澈,到现在已经在当地开了13家药店。他劝说王霄:“千万不要只看到这行的表面。”

陈澈是医学世家出身,当初选择开药店,一是专业背景,二是当年地区药店还不多,他认为这行有发展可图。

说起这几年药店数量的变化,陈澈表示:“想都不用想,肯定多得去了。因为太多,生意并不好做。疫情感染高发期间,虽然布洛芬零售价炒上了天,但实际上进货价也很昂贵,进货量大家都在抢也有限。药店卖贵了,消费者会投诉发国难财,索性后来干脆向街坊邻居免费发扑热息痛,至少我并没有像大众想的那样发了财。”

▲ 图 | 王霄老家的药店

在湖北武汉,杨海是一位经营有30多家连锁药店的小老板。从东北到中部,互不相识的杨海与陈澈对行业的感受差不多。

“现在武汉的药店数量是成倍增长,药店密度已经夸张到背靠背程度。好地段,你开一家,竞争对手就要和你对开,看谁先活下来。”

这些业内人士介绍,市面上的药店越开越多,有这样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。

首先是2017年,被称为中国医药分离元年。这一年,我国开始全面贯彻医药分家改革。当中的核心一点是:取消药品加成、挂号费、诊疗费,设立医事服务费。

这项改革带来的诸多结果之一是,患者拿药的方式开始分化。有人会在医院进行病情诊疗并开药,有的则会携带处方到药店开药,形成“处方外流”。

2021年,随着“双通道”政策的施行,越来越多合规的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被纳入医保定点,这为患者去药店买药提供了更大方便。对不少药店的经营而言,医保是一块重要的收入。

还有两个时间点分别是2011年以及2021年,全国不少地方相继取消了“药店500米限制”(半径500米内,如已有3家药店,新药店不得入驻)、“350米间距”等规定。

这些政策制定之初,是为了防止药店扎堆经营,均衡医药资源,但在后来实操过程中,衍生出了地段性垄断、审批寻租等问题。后政策陆续松绑,这为药店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市场环境。

陈澈与杨海的个体感受,也在行业统计中得到了验证。

行业数据显示,2018年开始,中国零售药店数量每年都以超过5%的速度递增。2018年-2021年,中国零售药店数量每年增加3万以上。2021年比2017年增加了13.6万间,增长了30%。

现在开药店所需的相关手续和流程,各地略有不同,但总体日益透明化、规范化。“当然如拥有一些医疗关系人脉,肯定推进地更加快一些。”陈澈说。

据介绍,开药店的主要门槛在于法定代表人或者企业负责人,应该具备执业药师资格。需要办理《营业执照》《药品经营许可证》《食品经营许可证》《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》等证照,一般店内配置3-5人,其中一名是执业中药师、一名是执业西药师。

药店在员工资质、内部分区等方面都有相关要求。尤其后期想要申请医保的,前期就要按照各地要求、做好药店经营面积等方面的规划。

至于开一家零售药店的保守起跳成本,陈澈说在营口这样的四线城市,120平方米的药店至少要30万元起跳,房租、装修以及进货成本占大头。

人员工资方面,店长每月基本工资1500-2000元,其余按营业额提成;中药师、医药师月工资也在2000元左右,中药师每月略高一点。

在武汉,杨海表示,在市中心繁华区,每平米租金一般在300-400元左右,按照60平米、每平米400元上限计算,仅租金这块每月上限就达到2.4万元,不算便宜。如果稍微次中心一点的区域,比如武汉光谷,每平米租金则会在150-180元左右。

#02

抢占市场,大型连锁围剿单体药房

目前,在我国的零售药店领域,参与者主要分为两类。一类是大型上市连锁医药零售企业,一类就是中小型连锁或单体药房。

其中,行业总体趋势是连锁化、规模化、品牌化。

这背后有政策的支持,也有行业发展本身的内在逻辑。两类主体竞争的结果是,大型医药零售在全国攻城略地,中小型连锁或单体药房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。

先看政策。2021年10月,商务部发布了《关于“十四五”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。

关键词:

X 关闭

X 关闭